查看原文
其他

作品故事 | 谭平:最好的状态不是完美,而是未完成

王姝、叶清 99艺术网 2022-09-20




BRIEF DESCRIPTION

从德国留学时期开始,谭平便开始不断地在绘画本体语言上进行探索,对于他来说,重要的不是画什么,而是怎么画的问题。在近40年的创作中,谭平始终都在对绘画语言、方法进行着研究与尝试。


“未完成”贯穿着谭平的创作与思想。它既是一种创作方法,又是一种对待艺术与人生的哲学观。


视频 | 谭平专访,99艺术网


破坏


2016年,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完成“白墙计划”半年之后,谭平又受海姆豪森美术馆馆长Simon Maurer先生之邀,来到了瑞士苏黎世。有别于直接将现成作品挂进展厅,这份展览邀请有点“与众不同”。


10天

5张2米 × 3米的空白画布

一些颜料

……



处在创作过程中的《无题》,瑞士苏黎世海姆豪森美术馆,2016

图片来源:谭平工作室



在这个既是展厅,又是画室的空间里,谭平开始了他的现场创作。


从无到有,是一个关于绘画与空间、时间、情感体验交织在一起的过程。


作品依然以《无题》命名,主画面是由3块布面丙烯画组成。从边角露出的痕迹可以看出,这件“覆盖”作品,曾经有着明艳的色调。然而,最终它却被黑色所占据。



视频 | “山外有山 - 当代艺术的邂逅”,瑞士苏黎世海姆豪森美术馆,2016视频来源:谭平工作室



对于这种处理方法,谭平解读说:


“在瑞士画的这个作品,一开始是非常鲜艳的颜色,也出于冬天,我从北京这样一个雾霾的生活环境当中,忽然到了瑞士以后,会感觉空气非常清新,所以开始的时候颜色非常漂亮。随着不断的覆盖,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的作品,有大面积的黑,这个黑覆盖了有四次,越涂越平,将过去画的非常彩色的色彩全部覆盖掉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我觉得内心真正的获得了一种平静,可以把私心杂念全部都洗干净。基本上我是通过这样一种破坏的方法,获取我创作的灵感。”



“谭平个展:绘画是什么 1984-2021”现场创作,2021

图片来源:当代唐人艺术中心



让这件作品看上去有些不同的是,一些黑色的颜料或长或短、或深或浅地延伸到了作品之外的墙上。它们看上去来的随意而自然,并非有意为之。


这种艺术处理方法来源于一次偶然。


当《无题》这件作品的创作快要结束的时候,如何将它们放置到海姆豪森美术馆的空间里成了一个问题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一片黑色的颜料画到了墙上,就在那一刻,谭平感觉到这件作品应该属于这座美术馆。瞬间的冲动,驱使他拿起刷子将画布上的色彩延伸到了墙面。



“山外有山 - 当代艺术的邂逅”,瑞士苏黎世海姆豪森美术馆创作现场,2016

图片来源:谭平工作室



这种即兴而来的创作,与其说是突破,不如说更像是一种“破坏”——

破坏了绘画的传统呈现方式;

破坏了观众的心理与视觉体验;

也破坏了画面本身固有的秩序感。


而这种破坏带来的是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:

一件作品什么时候才算是完成?或者说是,一件作品究竟有没有完成的时候?




缝合


在结束了海姆豪森美术馆的展览后,《无题》又与新的空间相遇了。在狮语画廊以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展览现场中,这件处在“未完成”状态中的作品在走进不同空间的过程中,呈现出了不同的样貌。



“缝合与再生:从苏黎世到香港巴塞尔”,中国,香港,巴塞尔博览会,2018

图片来源:谭平工作室



在保持主画面不变的情况下,谭平用笔触将画面与墙面联结,从而形成新的作品。他将这种创作方法表述为“缝合”


“我用‘缝合’这个词来表达,是将这个作品真正置入这个空间,整个空间成为一件作品,让它从这儿长出来,这才是最后的作品呈现。”


在这里,作品已经不单单是矩形边框里的那方景色,而是与其缝合在一起的整个空间。



“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”,中国,香港,狮语画廊,2017

图片来源:谭平工作室



早在德国留学期间,作为一种创作方法,作品与空间“缝合”就已经在谭平的创作中萌芽。


“我记得特别清楚,93年的时候,我在德国画偏向极简主义的抽象绘画,有一天我画了30公分大小的一片红色,画完后挂在墙上的那一瞬间,我忽然发现这一面墙都是我的作品,后来我画很多作品都是为了一个特定空间去做的。”



谭平在德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作品,1993

图片来源:谭平工作室



观者,作为展览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如何与作品产生关联,无论是在视觉上,还是心理上,都是艺术家思考的问题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在谭平的作品中,当观众走进展厅的那一刻起,便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。



“山外有山 - 当代艺术的邂逅”,瑞士苏黎世海姆豪森美术馆展览现场,2016

图片来源:谭平工作室



“山外有山 - 当代艺术的邂逅”,瑞士苏黎世海姆豪森美术馆展览现场,2016

图片来源:谭平工作室




空间


无论是在海姆豪森美术馆中的即兴创作,还是后来2019年余德耀美术馆的“双重奏:谭平回顾展”,抑或是2020年深圳雅昌艺术中心美术馆的“2020:谭平场域创作” ,“未完成”的创作方法背后,是谭平对于作品与空间问题的思考。


单就绘画与空间关系而言,并不是个新话题。作为人类文明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,无论是透视,还是留白,艺术家们一直都在解决空间问题,但这里的空间,更多的是指向一个固定范围的画面之内。对于谭平来说,绘画与空间,也许还可以产生更多的可能性。


当作品进入一个新空间之前的未完成状态,到与新空间相遇的过程中,充满了未知与开放性。不同的空间、时间、灵感和状态都会影响作品的样貌。



“2020:谭平场域创作”布展现场,深圳雅昌艺术中心美术馆,2020

图片来源:谭平工作室



为了让作品与空间更好地融合,在工作室创作的阶段,谭平就会有意让作品处在未完成的状态,待它们来到新的空间之后,通过对现场环境的判断,将不同的作品进行重新组合、“缝合”式的再创作,从而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,形成新的作品。


对于谭平来说,每次布展都要亲自去看现场环境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。


每一件作品摆放在何处、哪些需要将颜色延伸到墙上从而与空间更好地融合……这些既是一种充满未知的挑战,又是一种新形式的创作。



“谭平个展:绘画是什么 1984-2021”现场创作,2021

图片来源:当代唐人艺术中心



“未完成”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开放性,与不同的空间会产生不可预测的效果;同时,也赋予了空间以更多的意义。




完成还是未完成?


“当我将绘画与空间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时,所谓的‘结果’就变成了一个瞬间性的停滞。”

——谭平


作为二元对立的关系,未完成与完成是共生的。


作品从工作室来到展厅,经过艺术家的创作,它们似乎是完成的。然而,当它们从墙上被取下离开空间的那一刻,便又处在了未完成的状态。


它们始终期待着与新空间的相遇,进行新的组合与重构。


在这个过程中,谭平解决的是一个又一个空间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问题。处在不同的空间和语境中,他必须找到与之相连的接点,同时在绘画语言和心理上追求一种“在场”式的存在。


这种“在场”既是作品完成时的状态,又是当下“瞬间性的停滞”。



“2020:谭平场域创作”布展现场,深圳雅昌艺术中心美术馆,2020

图片来源:谭平工作室



作品是否完成对于谭平来说,也许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这一观念如何影响到他的创作。


“当你把一件作品看作是‘未完成’去进行创作,和你为了‘完成’去创作,两者是截然不同的,一个是为了完整去创作,一个是为了不完整去创作,可以说,一个已经‘死’了,一个‘活’着。一幅看上去不平衡、不完整的作品,它会在一个新的空间中继续生长。”


谭平的“覆盖”系列作品是对于“未完成”概念的另一种阐释。


如果说在场馆中,作为创作方法,“未完成”解决的是作品与空间的关系的话,那么“覆盖”系列作品更多的是指向了作品与谭平内心的关系。



《历史》,布面丙烯,300 × 400 cm,2015

图片来源:当代唐人艺术中心



旧的画面被新的所覆盖,新的又变成了旧的被更新的覆盖。通过这一过程,艺术家始终与作品产生着连接。


谭平说:“对于我们画画的人来说,未完成的作品会有更大的空间。而各个地方都做的很完美,其实是把自己很多东西掩盖了起来。”


谭平的这段话既是一种对艺术的深刻理解,又是对人生哲学的提炼——也许艺术与人生的最真实状态,是“未完成”。




当代唐人艺术中心

“谭平个展:绘画是什么 1984-2021”

现场图












文:王姝

视频拍摄:刘磊

视频剪辑:叶清




end




99好物推荐


往期精彩 / REVIEW

  1. 她说 | 陈可:真实本身就带有一股强大的力量

  2. 现场 | 在西岸美术馆感受毕加索、杜尚“物”的召唤

  3. 市场 | 除了琼·米切尔,还有哪些年轻女艺术家值得关注?

  4. NFT专题 | 廖廖:泡沫里也有生机

  5. 作品故事 | 劳申伯格:我要擦掉你!

  6. 现场 | 周褐褐个展“载我以形”龙美术馆开幕,用想象力同世界对话

  7. NFT专题 | 梁徐锦熹:NFT市场切合当代年轻藏家的需求

  8. 看展 | 当代艺术有多少可能性,答案就在这十个展览里

  9. 国际 | 拉斯尼格:那个从不惧展现自己身体的“疯女人”

  10. 蔡国强装置震撼浦东美术馆,开馆三大重磅展同日开幕

  11. 张晓刚:与毛旭辉相关的记忆(上)

  12. 中贸圣佳上海首拍 | 承载时代烙印的中国现当代艺术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